遠集坊第十四期活動現場
人民網北京8月14日電(趙竹青)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都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什么?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珺認為,我們目前面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嬗變過程,用傳統視角觀察今天的新經濟,已經難以勝任。
8月11日,劉珺以《解讀新經濟的“非典型”視角》為題在遠集坊第十四期發表主題演講,從九個視角分享了他的“非典型”心得。
科技成為其中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視角。對很多人言稱的“科技賦能經濟”,劉珺表示不贊同,他說,經濟完全取決于科技的能力,科技就是經濟本身,是經濟發展動力的源泉。
他總結了當前科技發展的兩大特點。首先,科技發展路徑以前是躍升式,現在是動態迭代,在不斷提高站位、實現質變。
他說,以前科技發展模式往往是:當科學界獲得一個新的理論突破,然后推動科技猛地跳上一個大臺階,把人類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提升了一大層。
但現在的科技發展是一個動態迭代的過程,在基于一個剛性原點的螺旋式上升之間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站位。
“最后不知不覺間,你發現你所處的環境到處都是新的東西,你沒見過?!眲B表示,由量變到質變的可視化程度和感知化程度降低了,而科技本身迭代發展的能力提高了。
另一大特點是比較優勢讓位于系統集成。他說,現在任何一個新產品、新科技都不是單一科技。比如現在的醫學前沿,新藥集成了納米科技和新材料科技,膠囊胃鏡等醫療器械集成了傳感器等電子技術。另外像全球最大的飛機制造廠商波音總公司,是一個飛機零件都不做的,全靠集成。
“所以你會發現,以后所有的人都是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系統性的集成,誰的集成能力高,誰就能抓住未來發展的方向,誰就是科技的生力軍,誰就是經濟的主導者?!眲B說。
他認為,在以后的時代,“技術忠誠度”將替代“產品或品牌忠誠度”,真正地來主導新經濟的發展。
除科技視角之外,他還從經濟學的學科獨立性和功能、政治經濟學、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等角度對新經濟進行了解讀。
遠集坊講壇由中國版權協會于2017年9月成功創辦,講壇匯集文化與社會各領域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響力的卓越人士的智慧,秉持公益性原則,堅持正確導向,開展平等討論。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十四期,包括閻崇年主講“赫圖阿拉之問”、雷軍主講小米模式與新時代創新、柳斌杰主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朱永新主講閱讀與美好生活、鄭淵潔主講作家最好的理財是維護版權等。